通讯员:人文学院 马子舒
采访手记:我们青年一代,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因此,在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面对新时代和新要求,华中科技大学的莘莘学子,应该有历史担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充分把握发展新机遇,去做科教兴国的践行者。要时刻牢记以“实践育人”引领自己理论学习的航向,用“实践育人”铺垫自己社会实践的基石,树立鸿鹄志气,在实践中求真学识、在奉献中锻炼成长。
在五月一个气温骤降的雨日里,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2016级硕士生王燕捷顺利结束了自己在湖北省孝昌县藕塘小学为期一个月的扶贫支教工作,回到了学校。在4月底,他刚到藕塘小学一周时,我曾与他进行过一次简短的沟通,对他去藕塘支教一事做了报道(见“与新时代同前进,赴广阔天地有作为:记赴孝感山区支持的历史研所16级研究生王燕捷”,网址:http://history.hust.edu.cn/info/1049/1651.htm)。现在一个月的扶贫支教生活已经圆满结束,我再次对他进行了采访,较之半个多月前的青涩和紧张,现在的王老师,眼神中已经多了一份坚定和自信。
1.当时有哪些原因促使了你去藕塘支教?
首先很感激学校和学院给了我们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有机会能够去需要我们的地方锻炼自己、施展自己的才华。我的父亲是教育行业的从事者,所以一直以来,成为一名老师就是我的目标和梦想,在国家大力扶贫背景的影响下,我很希望能够参与到扶贫支教中,为乡村建设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还能锻炼自己在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和提高待人接物的水平,也使自己未来能够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2.去藕塘之前,你想象过支教生活吗?实际上的藕塘和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
去之前,觉得孝昌应该是个十分落后的地方,因此也做了很多心理斗争。其实不然,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在华科的帮扶下,孝昌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到藕塘小学的第一天我就就很惊讶,因为藕塘小学的基础硬件设施相对来说还比较完善:配备有无线网络,办公室每位老师都有台式电脑,教室里有多媒体大屏幕,孩子们也有美术室和实验室。
藕塘环境的变化,与近几年的扶贫工作的开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虽然硬件条件的改善可以又快又好地进行,但教师资源的缺乏和课堂教学的短板,却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3.这段日子里,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让我佩服的首先是藕塘小学的老师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藕塘小学,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真的很崇敬他们。比如学校的张书记,几十年来一直住在学校,每周六他的夫人来学校,一家人只有这个时候才能短暂地团聚,其他时间都奉献给了藕塘,这样的生活他一直坚持了38年,非常人所能想象,可以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学校、给了孝昌、给了孩子们。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藕塘小学淳朴的孩子们。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我收到了孩子们的留言和手工礼物,他们依依不舍地找我合影,要我的联系方式。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感动,很懊悔没能更多地陪伴他们,没能更长久地看到他们更好地成长,这段时光我也会一直铭记在心中。
4.你提到了藕塘的同学们,那么你与他们之间的日常相处是什么样的?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回答问题都很积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我一直在积极地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争取做他们的朋友。
下课之后,每个年级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带的是高年级的科学课,一般来说,四年级的同学们喜欢在操场上玩耍,五六年级的则偏爱玩点儿网络游戏,我发现他们的爱好之后,就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争取和他们打成一片。
5.对你触及到的乡村教育,有哪些感想?
我从小是在城市中长大的,确实能感觉到城镇的教育方式和乡村的有很大差异。比如说,相比城镇,乡村的惩罚教育要多一些,但我认为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定论孰优孰劣,因为很多事情在实际操作中比理论要复杂很多。
乡村的留守儿童很多,失去了父母的管教和监督,年迈的爷爷奶奶又普遍比较疼爱孩子,不太自律的孩子们就需要老师来管教,否则,轻则不能好好地完成课后作业,重则可能会有道德上的缺失,无法在小时候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个人认为,没有惩罚机制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惩罚中不能包含体罚和羞辱。其实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孩子带来自尊与自信,适当的惩罚也能促使孩子进行自我矫正,培养出自我更新的勇气和力量。惩罚作为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能够弥补激励教育的不足,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行为上,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6.这段日子里,你收获了什么?
在藕塘小学的期间,我主要负责4至6年级的科学课,没有实习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我,因为有了藕塘小学各位老师的帮助,才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教学上,我体验到了做教师的甘苦,过去我从未上过课,对于上课一事,心中既有期待,也有疑虑和担心。经过这个月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我才摸索到了一些上课的技巧,比如采用问答式、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思考。这一个月以来,孩子们常跟我反馈他们上了课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不仅是他们有收获,其实在他们的帮助和反馈下,我也成长了很多。如果对课堂有什么疑问,我还经常在课后请教任课老师李茉老师,她的耐心解答、详细分析也使得我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心中很感激藕塘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他们让我坚定走教师之路的心,得益于这次的教学实践,我才能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更好地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当中。
生活上,我得到了这里的领导、老师、员工的无微不至的关心,远离家乡和学校的我一直感到十分温暖。华科有工作队一直常驻在孝昌开展扶贫工作,孝昌人与华科人之间,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得益于此,我在藕塘的这段岁月里,一直得到了大家的爱护和支持。一方面我感受到了大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照顾,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另一方面,这段经历也锻炼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
思想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年青人要立鸿鹄志、求真学问,这段经历真正让我明白了这八个字的涵义。虽然我是前来做教育扶贫工作,但是我比学生们学到的、得到的更多,我觉得不虚此行。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艰苦条件下的坚守打动了我,使我坚定了走教学之路,为国家教育添砖加瓦的信念;孩子们的淳朴认真感染了我,同时使我认识到中国乡村教育对于人才的渴求,我们认为作为青年人,一是要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二是要投身“双一流”建设,去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价值,支教对于我们而言,就是绝好的平台和机会,我也在此呼吁大家一同加入到教育扶贫的行列中,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7.最后,有什么话想对其他想去支教的同学说?
首先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如果是夏天去的话,去之前做好准备,带好被子、小风扇和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有条件的话可以带个蚊帐。
其次,在孝昌待的这个月,我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与美好,家家之间都有着和睦亲切的联系,对外来的我们也很热情,乡间的景色也很优美,空气清新,还能吃到城市中吃不到的绿色农家食品,确实有着不同于城市的静谧和美好。
最后,藕塘小学的教课工作量不大,除了教课之外,大家可以帮助学校做一些其他事情,还可以利用课间和午休时间多和孩子们玩玩。想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的话,可以在早自习和托管课上,给孩子们放课程相关的视频。这里的校长和老师都很好相处,且淳朴好客,欢迎大家来藕塘小学!